“记录新时代”——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召开创作座谈会
编者按:"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摄制组——中国影视业界的"微影轻骑兵"。始终坚持以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和艺术创作方向的坚守引领。近三年来,摄制组汇聚近千人团队,美丽足迹行程万里,用微电影展现中国各地的丰厚人文和自然风情。通过创作生产的系列微电影,让世界看到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以“微时长、精制作、广传播”的创新与聚合,着力打造"电影品质、价值传播"的微电影生态理念。并逐渐形成“大屏小屏融屏聚合,音频视频同频共振”的微电影传播新态势。
来源|搜狐网
2018年5月3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召开“‘记录新时代’创作规划座谈会”。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维主持会议。
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北京影视动画协会、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五大影视协会,以及20余家影视制作、生产、播出机构,知名导演代表刘家成,著名演员代表何冰等上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座谈会上,杨烁对首都电视文艺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杨烁指出,首都电视文艺要不断加强对标对表,对的“标”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对的“表”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都文化建设的标准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要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助力,为首都功能提升服务,立足“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首都文化建设总体框架,推动形成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进步,以首都的创作标准引领全国。
杨烁还提出了打造常演常新的北京剧场的要求,电视剧创作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深刻转化,树立担当意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北京电视文艺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
电视文艺要充分发挥“时代录影”“国家相册”功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努力为新征程留下真实鲜活、振奋人心的时代影像志和历史备忘录。
二要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的根本转变
二要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的根本转变。一方面,要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做优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提升电视文艺产品整体品质。“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坚持“扶优、扶强、扶原创”,近三年,投入扶持资金近两亿元,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发行、播出及奖励等全链条,实现了出作品、出效益、出人才的目标。
三要实现优秀作品传播最大化、效益最大化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发展观念,再造制作、宣发、购销、播出体系和流程,实现优秀作品传播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从今年开始,将增加扶持基金份额,给予电视频道、互联网平台等优质播出机构以特别奖励。
四要杜绝浮躁之风侵蚀电视文艺的健康肌体
遏制浮躁之风,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内容上必须力戒浮华,在制作上必须力戒功利主义、粗制滥造。要按照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各方协同综合治理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制作成本比例,促进演员片酬更加合理。下一步,要在行业开展“三会三课”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力戒浮华功利,切实使北京制作真正成为经得住群众评价和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
五要推动北京电视剧目更多更快地走出去
新时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中国面孔”的丰富性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故事内核和外延。要通过电视剧、网络剧、动画片、纪录片,展现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与魅力,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
未来五年,党和国家大事要事喜事接连不断,包括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党100周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这都是电视文艺工作的坐标和着力重点。我们要聚焦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倾情奉献智慧才情,加强创作规划,打造主旋律作品,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上展现价值担当。
一是真情拥抱新时代
要通过聚焦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鲜活地融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再现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热情讴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巨大成就,充分表达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二是高扬正确的创作导向
既要讲好“普通话”,让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占领艺术制高点,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美丑,激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又要讲好“北京话”,把艺术创作的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全市重点任务和目标上来,写身边人物,讲身边故事。
三是积极投身火热生活
电视剧、网络剧、动画片、纪录片都要走进文化带,聚焦文化带,深耕文化带。依托文化带内的文化资源,运用文化带的相关符号元素,挖掘文化带内的故事,让文化带成为影视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带”,成为立足高原、勇攀高峰的“创作带”,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系列作品。目前已着手从艺术指导、规划立项、后期奖励、宣传推广等方面,对以三个文化带为背景的作品提供全程跟踪扶持。
四是着力推出匠心之作
要扎实推进精品工程战略,切实用好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找准精品创作支持的着力点,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优秀项目、支持规模发展,确保政策扶持到位、有力、有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首都气派、国家水准的经典之作。
五是大力造就英才
一方面,要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建设良好的营文营商环境,千方百计搭建好制作平台、展示平台、交易平台、播出平台,让优秀作品生产在北京、亮相在北京、交易在北京、播出在北京,让优秀剧作家、导演、制片人、演员等“英雄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催生人才。结合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颁布,出台“京十条”,即《关于推动北京影视业繁荣发展的实施办法》,着重推进影视企业动态管理、打造影视园区、文创人才积分落户等优惠政策落地,切实扶优扶强骨干企业,为优秀电视剧人才打开发展通道。
四、推精品、促创作,开展“三会三课”系列活动
针对文艺创作出现的浮躁之风,杨烁指出,浮躁之风已成为影响电视文艺高质量发展的一只拦路虎。遏制浮躁之风,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内容上必须力戒浮华,在制作上必须力戒功利主义、粗制滥造。要按照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各方协同综合治理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制作成本比例,促进演员片酬更加合理。下一步,要在行业开展“三会三课”系列活动,“三会”是指“规划会、交易会、联谊会”,“三课”是指“政策课、业务课、实践课”。
规划会:定期组织北京市优秀影视剧制作企业召开题材规划会,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要事件、重点内容,加强规划,引导创作,实现北京市电视剧题材丰富多样;交易会: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搭建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网络视听节目的交流交易平台,实现交易会产业风向标和创作风向标的作用;
联谊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与影视企业和主创人员交流情况,发现解决问题;政策课:组织宣讲国家及北京市行业政策、扶持政策、人才政策,为电视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提供保障;业务课:发挥首都影视智库的作用,开展文艺理论、文艺创作等业务培训,推动名编剧名导演等不断涌现;
实践课:组织编剧、导演采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规划会上,着力引领创作导向;交易会上,突出优秀剧目展示交易;联谊会上,让优秀人才、优秀作品成为主角;政策课上,讲解产业政策,剖析产业发展,指导产业方向;业务课上,宣讲文艺理论,开展文艺批评,搞好业务交流;实践课上,组织采风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三会三课”活动,力戒浮华功利,切实使北京制作真正成为经得住群众评价和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
五、北京影视五大协会发布
行业自律倡议书
会议中,知名导演刘家成、演员何冰、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芯、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北京电视台总编辑王珏等代表创作人员、制作机构、播出机构分别作了发言。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刘燕铭代表首都五个协会公布倡议书。
关于实现电视文艺作品高质量发展的联合倡议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首都电视剧、网络视听原创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动画片等文艺作品展现蓬勃生机,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精神,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首都电视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在此郑重倡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题材为主,以人民群众为主角,展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
2.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各项举措,与全国各播出机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创建出一个有利于优秀作品传播、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的环境。
3.始终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作品的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始终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
4.坚守专业、敬业、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遏制浮躁之风,力戒浮华功利,提升专业素养,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打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5.严格按照“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成本的40%,自觉抵制不合理高片酬等不良行业风气,确保创作成本和制作成本优先。
6.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反对盲从跟风。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提高原创力,积极探索新的题材类型和叙事风格,不断推出丰富多样的优秀故事和人物形象。
7.坚决抵制收视率、点击量作假行为。不造假、不买假,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监督,坚决与收视率做假现象做斗争,全体会员单位有责任向法律部门提供线索和证据,全力配合调查。
8.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主动打造真实、立体、全面展现中国形象的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动首都电视文艺精品走出去。
电影品质 价值传播
“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
“微时长、精制作、广传播”的微电影作品是反映当今城市人文精神风貌、自然生态旅游和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艺术形式。“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作为业界领航者和创新者,自觉践行文化自信,弘扬正能量,坚守着“小正大”的准则,创作出众多有温度、有质量的微电影作品,深得观众好评。
“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依托国家级创作和传播平台优势,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界资源和传播渠道,聚合资深影视制作人、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庞大制作团队担纲策划制作。按照院线标准制作生产的微电影(电影短片),品质以院线大屏、电视播出和新媒体播放为制作标准。以“公益、艺术、繁荣、发展”为主旨,通过“微时长、精制作、广传播”的推广形态,坚持立足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之路,拍摄、制作、传播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弘扬正能量,讴歌时代主旋律的系列三百部微电影。包括“魅力百县”、“璀璨丝路”、“大地飞歌”三大板块,用三百部系列微电影以及相关衍生影视文化内容形态,聚合展示和传播中国的美丽,让世界看到美丽中国。
电影品质,价值传播。“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充分依托国家级主流视网媒体的传播资源优势,借助中国微电影网络视频平台协作体的广泛传播路径,聚合新媒体、融媒体以及未来逐步拓展的飞机、高铁、车载、户外、家庭电视等传播载体的强大播出联动,逐步形成“高端、权威、立体、广泛、持久”的传播覆盖。“美丽中国”系列微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影片风格和艺术魅力,正在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目前,影片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综合点击量已达数千万。伴随着微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摄制组的美丽足迹将遍布祖国的壮美山河,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