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中国——这,就是石柱!
太阳出来(罗儿) 喜洋洋(欧 郎罗)
挑起扁担(郎郎扯 光扯) 上山岗(欧 罗罗)
还记得小学同唱过的这首经典民歌吗?
曾经石柱因这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唱响海内外 声名远播
成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如今“美丽中国”足迹踏寻
《土家情歌》《康养石柱》又现
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故乡因“康养”再次焕发新机
这,是山水中的石柱
在北纬三十度
有一个美丽的石柱
踏上这多情的热土
走进可爱的土家族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
重庆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
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
境内方斗山、七曜山两大山脉平行纵贯
形成“两山夹一槽” 奇特地貌
全县森林覆盖率56.4%,林木覆盖率71.3%
负氧离子含量极高,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春天生机盎然,山花浪漫
夏天凉风送爽,避暑天堂
秋天层林尽染,五彩缤纷
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这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气候温和
等一城烟雨,只为你
渡一世情缘,只和你
这里,有山有水有生活
这,是文化中的石柱
龙河荡起欢乐涟漪,黄水伸出热烈手臂
一首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让地处渝东南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广为人知
歌声托起那太阳
篝火与月亮共舞
追根溯源,自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南宾县
石柱已有近1400年历史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明星璀璨
最耀眼的一颗当属巾帼英雄秦良玉
明末清初,女英雄秦良玉带兵北上勤王
让这里名震华夏
水宿五溪月 霜啼三峡猿
公元757年,一首《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由李白开启诗歌描写石柱纪元
秦汉时期,先民初尝艺术创作
民歌啰儿调奏响唐代《竹枝词》的母本之一
“可怪南宾第,同时气不齐。
秋阳愁晦暝,大雨散云霓。
北鄙摇轻扇,南方拥败绨。
一江殊景象,物理却难稽。”
清代诗人史钦义的《咏石柱天时》
生动描绘了古时石柱的天气
“劲处漫留脂粉色,妆余犹带雪霜容”
清代诗人张凤翥的《和王荣绪赏二所亭梅花诗》
炫彩擎画出了石柱桃花盛开时的美景
穿越时空、柔肠千回的凌云壮志
抑或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硝烟沙场
时空流转间,世事变幻
石柱也旧貌换新颜,向着新城市一往无前
但不变的是石柱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传承与弘扬
这,是腾飞中的石柱
干净整洁的道路、修剪精致的树木、整齐划一的建筑
这是,石柱在新时代正发生美丽蝶变
建公园 造景观
积极建设民俗生态旅游县城
如今的石柱,让众多游客趋之若鹜
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全县环境改善与经济腾飞
2017年上半年GDP高达74.45亿元
这里,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里,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这里,是“国家农业标准化辣椒生产示范区”
石柱紧紧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 发展主题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改革促发展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各项工作
实现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的全面发展
这,是“康养”新型石柱
“转型康养、绿色崛起”
石柱康养资源禀赋,正举全县之力发展康养产业
打造康养经济、建设“康养石柱”。
这里,立体气候明显,海拔高差大
最低海拔 119 米,最高海拔 1934 米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 7.5 万个 / 立方厘米
是大城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 30 倍以上
这里,冷水温泉占地面积 680000 平方米
在海拔 1450 米的山岭之上,地势开阔
四周被原生态的森林包裹
成为重庆唯一的雪原温泉
这里,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资源丰富优势
打造中医药植物王国
‘’观养、住养、动养、文养、食养、疗养
康养产业正在形成石柱第一牵引产业
康养经济逐步成为石柱发展特色和名片
悠悠石柱 蓄势腾飞
吸引了
“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摄制组足迹探寻
“美丽中国”系列三百部微电影
《土家情歌》《康养石柱》相继推出
这就是石柱!
丰厚历史文化传承
接力改革开放伟业
“转型康养、绿色崛起”
在这片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热土
续写着石柱的美丽传奇
美丽中国频道
频道运营:北京大地飞歌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